3月26日下午,学院在立行楼442会议室举办“希声讲堂”第十八期讲座《俄罗斯钢琴学派那些事》(第一课)。讲座由副院长王成文主持,学院钢琴专业教师、全体研究生及钢琴主项本科生参加讲座。
讲座主讲人赵一兆,常州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副院长、副教授、硕士生导师,俄罗斯联邦全优博士,国际钢琴比赛评委。讲座中,赵一兆整体梳理了俄罗斯钢琴学派从启蒙到20世纪的师承谱系与发展脉络。他提到,俄罗斯钢琴学派的起源于意大利学派,特别是穆齐奥.克莱门第及其学生约翰.菲尔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约翰.菲尔德在俄罗斯深耕10年,为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技术和审美奠定了基础。
随后,赵一兆详细阐述了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发展脉络。他介绍了约翰.菲尔德的两位重要弟子—亚历山大.维卢安以及亚历山大.杜布克对钢琴艺术的贡献,特别是他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就。维卢安的学生中,包括著名的安东、尼古拉鲁宾斯坦兄弟、约瑟夫.霍夫曼等,他们都为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发展以及海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。通过播放霍夫曼演奏的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,让听众们感受俄罗斯钢琴学派独特的艺术魅力。
赵一兆还特别提到了俄罗斯钢琴学派与中国钢琴教育的渊源。他介绍了维卢安的学生安娜.叶西波娃学派弟子鲍里斯.查哈洛夫在上海国立音专移植俄罗斯钢琴教学体系,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高水平钢琴人才,开创中国钢琴音乐“黄金十年”的重要历史。在俄罗斯钢琴学派海外传播中,他还提到了莱谢蒂斯基、文格洛娃系统移植美国后对20、21世纪中国留学生的培养情况。
最后,赵一兆介绍了俄罗斯钢琴学派在苏联时期的繁荣与发展,特别是苏联四大钢琴学派的诞生。他详细讲解了杜布克体系对莫斯科音乐学院的重要影响,以及依古姆诺夫、戈登威泽尔、涅高兹、法因贝格等四位钢琴大师如何共同创造了俄罗斯钢琴学派在20世纪的“巅峰时期”。
讲座以拉赫玛尼诺夫自弹自演的《G小调前奏曲》作为结束,让听众们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感受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深厚底蕴。
与会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,对俄罗斯钢琴学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。此次讲座不仅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,也为学院的钢琴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感。(通讯员/李丽娟 审核/王成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