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红色文化融入艺术美育的跨学科研究”科研团队

   发布时间: 2025-05-08    访问次数: 10

团队简介

常州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“红色文化融入艺术美育的跨学科研究”科研团队成立于2024年11月,主要开展红色文化的美育理论体系构建、红色文化融入艺术美育的协同机制、数字技术驱动的红色美育实践,社会协同与红色美育生态构建等领域的学术研究。团队成立以来,先后获省级项目4项,教育产学研合作项目1项,省级重点美育项目1项,纵向课题1项,市级项目1项,先后出版学术专著2部,发表学术论文近40余篇,其中核心期刊及以上高水平学术论文5篇。

 

人员构成

负责人

于晔:教授,硕士生导师,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,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会员,江苏省美育家协会会员。全国艺术教育人才调研优秀指导教师,“小梅花”戏剧大赛优秀指导教师,国家廉政大赛优秀指导教师,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优秀指导教师等。先后在专业核心以上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,参与国家社科艺术基金课题1项,省部级科研项目15余项;多年来参演及导演作品20余部,先后获国家级及省部级比赛奖项20余项。

成员

王成文:教授,硕士生导师,副院长,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。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6篇;出版学术专著1部、编著1部、高等音乐教育类教材2部;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;主持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项目1项、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2项,先后获国家级及省部级比赛奖项20余项。

王娅娜:副教授,曾获常州市职教能手,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,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,《江苏“非遗”舞蹈助推高校美育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》;市厅级课题1项,常州市社科联第二十届社会科学研究课题,《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常州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研究》。在《艺术教育》、《当代音乐》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,指导多名学生获奖,主要从事舞蹈教学及江苏传统舞蹈研究。

仲一博士、副教授、硕士生导师,青年施坦威艺术家,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,英国皇家艺术学会艺术院外籍会士,世界钢琴教师协会表演与文学主席

李继祯:博士,常州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声乐教研室主任。常州声乐学会副秘书长,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青年歌唱家学术委员会会员。曾获意大利“托斯卡”国际声乐大赛二等奖;意大利“乔万·巴蒂斯·鲁比尼”国际声乐大赛优胜奖;俄罗斯国际音乐艺术大赛一等奖;“优秀声乐人才选拔暨‘华星杯’全国声乐网络大赛”一等奖。曾获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“优秀指导教师”奖;江苏省高校教师公共艺术微课大赛三等奖。师从意大利歌唱家保罗·科尼,韩国歌唱家金智贤教授,中国青年歌唱家郑斌教授;曾在意大利费拉拉市,帕维亚市歌剧院参演歌剧《爱的甘醇》《茶花女》《奥菲欧》,曾在意大利加尔达湖畔,瑞士基亚索市歌剧院,费拉拉新歌剧院,韩国首尔等地举办个人音乐会20余场。发表省级刊物论文6篇,SSCI两篇,主持校级课题两项,参与校级课题三项。

周墨涵:本、硕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,先后师从欧景星、王永德教授。青年二胡演奏家,江苏省紫金文化优青,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会员,常州市第十三届青联委员,常州市青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,常州市音乐家协会理事、民乐学会会长,首届“中国民乐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与推广计划”入选者,江苏文艺“名师带徒”计划培养对象,三届中国音乐最高奖“金钟奖”全国决赛阶段入围者。

曾获首届“国韵杯”民族器乐艺术展演“民乐之星”称号(最高奖);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乐组合比赛优秀奖;第十届、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半决赛入围奖;2022江苏省文艺大奖·音乐奖器乐比赛二胡组银奖;2022、2023年度全市优秀文艺成果奖等。指导学生获第五届“敦煌杯”中国二胡演奏比赛职业青年C组金奖;指导常州大学“龙韵”民乐团获江苏省第六届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特等奖、一等奖等重大赛事奖项。

刘哲: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,中国ZMACK即兴表演开辟先驱,戏剧影视导演、制作人,参与国家级“十三五”市级课题《少年宫创新型戏剧表演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》,参与中央戏剧学院在研院级学生项目《“被压迫者剧场”应用于戏剧教育中的形式及创新》并发表论文于《教育》。参与文化艺术职业教育和旅游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1年度研究生重点研究扶持项目《皮影戏在戏剧教育中的应用》。发表省级学术期刊6,2025年出品短剧《燃烧的真相》并担任表演指导。2023年江苏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指导作品《缺氧,不缺信仰》荣获戏剧展演乙组一等奖,并荣获优秀指导教师。2024年“典耀中华,赓续文脉”中华经典诵读,指导作品《归来》荣获大学生组三等奖,并荣获优秀指导教师。2022年第二届阿那亚戏剧节特邀展演剧目《Mr·B》导演、制作人。